您的位置:巴中在线 >  新闻频道 >滚动 >正文

风靡的博物馆奇妙夜:市民期盼更“奇妙”,夜场还需另辟蹊径

时间:2023-08-04 14:55:47     作者: zz032    来源:东方网     我来说两句 字号:TT

东方网记者熊芳雨8月4日报道:夏夜凉风习习,江南丝竹乐在黄浦江畔奏起。浙派古筝、浦东派琵琶、孙文明二胡……连续三天的公益音乐市集,让夜幕中的世博会博物馆更添韵味。依托超大的室外广场,舞台边搭建起一排排文创艺术展台,有游客步入其中,感叹仿佛来到记忆中的“世博盛会”。近期,世博会博物馆每逢周末增开夜场,吸引近万人参观,打破了开馆6年来单日客流量纪录。

(世博会博物馆供图,摄影:蒋泽文)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夏季,上海一批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,在周末开出“博物馆奇妙夜”,让“夜上海”的魅力融入更多文化气息。记者走访上海博物馆、上海历史博物馆、世博会博物馆、浦东美术馆、闵行博物馆、玻璃博物馆、复星艺术中心等地,调研奇妙夜的“妙”与“困”。

“夜”之妙:量体裁衣活动受欢迎

“这件玉琮是迄今考古发现最大的一枚,重约6.5千克。细看这件文物,其图案线条繁复,雕刻极其细致”,在上海博物馆“实证中国:崧泽·良渚文明考古特展”的展厅中,“琮王”在聚光灯下耀眼夺目。展厅深处,来自良渚文明的三百余件文物都带着各自的故事,述说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。

(摄影:柏可林)

许多人特意晚上赶来,他们期待在夜间与文物亲密接触。爱好历史和文物的数据工程师刘振在展厅中流连忘返。他说,当自己把照片发在历史爱好者群聊中,外地友人都纷纷表示,下班后还能看展,在上海真的很幸福!

(摄影:柏可林)

夜间开放非常受欢迎,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曾直言,夜场开放的重要前提是要有高品质的文化内容和足够的吸引力,让观众在忙碌了一天之后还愿意熬夜前来。如果没有好的内容活动支撑,来的观众不多,社会效应一般,那将是一种公共资源的浪费。

世博会博物馆策划了为期三天的公益音乐活动,融合世博传统活动“世博创艺”,集结音乐、艺术、文创、萌宠、展览、表演、互动、讲座等丰富的文化内容。这是馆方首次尝试户外音乐会形式,不少晚饭后在黄浦江畔散步的市民,拐进了世博馆,不远千里来上海旅游的游客,也慕名而来。国风音乐、布鲁斯摇滚、爵士乐轮番登场,连续三天的夏夜音乐会和市集活动,世博馆成为热爱音乐和文化的民众聚集地。

(世博会博物馆供图 摄影:陈晓波)

12岁的吴坤晔与家人来上海旅游,来自贵州遵义的他被世博馆丰富的夜间活动吸引,步入馆内,《“梵高再现”沉浸式光影展》《奇丝妙艺——世博与蕾丝艺术展》也都增开了夜场。“奔着梵高展来,又被户外音乐吸引”,吴坤晔说。

“博物馆”热正在持续升温,世博会博物馆馆长刘文涛表示,近期每到周末,每天有近万人参观,打破了开馆6年来单日客流量纪录,其中超过六成观众为外地游客。“专业博物馆能吸引这么多观众,一部分源于今年暑期文博热,一部分也是活动魅力,我们提前一个多月进行筹备,将展览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,把夏季博物馆打造成了充满艺术氛围的场所。

(闵行区博物馆供图)

闵行区博物馆则为展览“独家定制”了一场奇妙夜。为配合正在展出的特展《漠北锋鸣——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精品展》,夜场活动定为“那达慕节”主题夜。这是蒙古族在夏季占有重要地位的悠久节日,举行摔跤、赛马、射箭、拔河等项目,庆祝丰收的喜悦之情。

(闵行区博物馆供图)

闵博把这一节日搬进博物馆,搭建蒙古包、摆上草原游牧民族特色的矮桌,挂上五彩挂饰。“在上海就能体验草原风情”,吴维颖带着女儿从黄浦区过来,女儿已经换上民族服饰,拿起道具认真摆出拉弓、骑马、喝酒的姿势,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开心拍照打卡。“博物馆这种公共资源,最珍贵的不是免费,而是质量高”,吴维颖说,只要展览好,活动好,郊区博物馆同样吸引力满满。

“夜”之困:开放不全削弱体验感

记者在走访发现,大部分场馆夜间其实是“限定”开放。有的博物馆仅开放个别展厅,有的博物馆常设展厅一律不开,只开放特展。还有一类博物馆虽推出“夜场”,但需要支付一定费用。

(图片来源东方ic)

“开放不全挺影响体验感的”,市民肖俊说,带孩子来玩,只有一些特定区域开放,有时从一个区域走到另一个区域,还会路过那些暗凄凄、未开放地区,孩子都不敢自己走。而且有些重磅展品夜晚也看不到,挺可惜的。

记者还发现,并不是每个博物馆都适合开放夜场,要依据自身情况来考量是否有必要开放夜场。部分博物馆场地不大,日场面对的主要是参观人群,人员按参观动线有序流动。夜场以举办特色活动为主,人群聚集就略显拥挤了。小学生刘明曲就曾为参加一场体验,在博物馆狭长的走廊中等待了一个多小时,轮到时已大汗淋漓。对于体量相对较小的博物馆,想要既满足自身生存需要,又满足市民的夜间文化需求,在开放夜场时或许要另辟蹊径。

“夜场志愿者和服务人员的数量较少”,市民邹娟下班后拎着工作电脑直接来到一家博物馆参观,却被告知存包处服务人员下班了,夜晚无法寄存,只能“负重”参观。此外她还看到,夜场导览册子发完就不会再补充了。邹娟预约了晚上7点到8点场次的夜游,“我是19:20分进馆,册子已经没有了,夜间讲解也没赶上”,邹娟说,作为观众特别理解工作人员的辛苦,但也希望博物馆能为上班族提供更充裕的时间,夜场适当招募增加一些社会志愿者讲解。

(图片来源东方ic)

人手不足或许是“博物馆奇妙夜”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。据悉,许多博物馆都尝试倒班制度、招募志愿者等方式缓解人员紧缺。某博物馆运营部主管告诉记者,员工如果周末加班了,能在下一周选择任一工作日调休。而招募的志愿者,上不上夜班是他们的自由,不能做强行规定的。并且,现在很多大型博物馆都是全额拨款单位,每一年的进账上一年就定好了,夜场开放需要运营成本,那一定是从平时的开支里“匀”出来的,夜场多办几场,日常有些活动就会相应缩减。

有业内人士就直言,为何上海常态化夜间开放的文博场馆并不多?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夜间收益无法覆盖成本,以及客流量未达预期。参加夜场的人中,不少是喜欢文博而前来,但更多的是找一处夏季纳凉去处打发时间。记者也曾在博物馆的长椅上看到很多摇着扇子翘着脚、坐在那纯聊天的人。夜场吸引的观众是分层的,而观众的培育也需要一个过程。

(图片来源东方IC)

有博物馆尝试“奇妙夜”收费来平衡支出,反响不错,一位小朋友收费398元,家长收费200元,每场活动控制在五十人左右,费用包含导览研学、夜间讲座和演出。记者了解到,四百元的价格在整个行业中算是中等,有些民营博物馆举办的夜宿活动甚至一个人要收三千多。有消费者觉得博物馆夜游、夜宿的价格普遍偏高。但也有人认为,这是一种市场行为,不必过分苛责。如果说定价贵了,来的人少,举办方自然会优惠降价。现在能维持这个价格,又有人来,说明大多数人还是比较认可活动性价比的。

(摄影:柏可林)

博物馆夜场常态化,仍旧是一个巨大热议话题。事实证明,公众确有欣赏需求,那么有条件的博物馆就应尝试探索延时服务。比如前段时间上海博物馆为现象级展览《从波提切利到梵高》频频开放的夜场,收官之日还开创24小时“不眠夜”。但并不代表所有博物馆都需要具备这样的功能,可以让有条件的馆先行先试。

博物馆的夜间开放模式还需继续探索,观众群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。对于很多市民来说,逛博物馆只是夜生活的可选项,而不是必选项。或许“夜场常态化”还不必着急,先着手打造对观众有吸引力的公共服务项目和互动体验活动,精准对接市民夜生活文化需求,才更重要。

关键词阅读:
相关新闻